天科院發揮獨特專業優勢“智”撐國家重大工程——賀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
更新時間: 點擊:5047 所屬欄目:公司新聞 Update Time: Hits:5047 Belong Column:News習近平總書記宣布: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
10月23日,備受世人矚目的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廣東省珠海市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儀式,并宣布大橋正式全線開通。
港珠澳大橋集橋、島、隧為一體,東接香港,西接珠海、澳門,全長約55km,其主體工程“橋-島-隧”長達36km,海底隧道長6.664km,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中國交通史上技術最復雜、建設要求及標準最高的工程之一,是公認的“當今世界上最具挑戰性的工程”。港珠澳大橋在建設過程中克服了許許多多世界級難題,創下多項世界之最,體現了我國綜合國力、自主創新能力。各領域的參建單位和參建人員在大橋的設計、建設、運維等工作中發揮了各自的聰明才智,集中展現了勇創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氣。
天科院發揮獨特技術優勢 “智撐”港珠澳大橋建設
港珠澳大橋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河口灣,是我國沿海航線最密集、船舶密度最大的通航水域之一。2009-2010年,天科院通過潮流懸沙數學模型、人工島及橋墩動床沖刷物理模型試驗、潮流泥沙整體物理模型試驗等專題研究,論證了港珠澳大橋對珠江口港口航道影響,為港珠澳大橋建設提供了決策依據。
2011-2013年間,利用潮流數模分析、動床物理模型試驗手段開展人工島、島隧工程鋼圓筒及島隧結合部管節沉放區水動力研究等相關研究,研究成果為人工島結構安全、沉管安放、鋼圓筒施工、島頭掩護體設計、施工等提供了技術支撐。
人工島及管節沉放區動床物理模型試驗
2014年11月,在大橋島隧工程施工階段,E15沉管安放因泥沙回淤問題受阻,天科院科研團隊實時開展現場監測和分析預報,經過多次會議討論和反復摸索后,港珠澳大橋泥沙科研攻關組在短時間內分析梳理了E15沉管基槽回淤特征及異?;赜俚闹饕?,找到了提高數據分析精度的方法,并建立了泥沙淤積預警公式,提前7天預報泥沙淤積精度達到厘米級,為E15至E33共19個管節的沉管安放提供保障。經成果鑒定,多因素等效潮差理論和預報模型實現了泥沙精細化預報,破解世界難題,通過精準監控,科學計算,把伶仃洋泥沙運動預報做到極致,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天科院張華慶副院長兼總工、楊華研究員參加E15沉管安放現場決策會
泥沙科研團隊榮獲港珠澳大橋項目“集體特等功”
近年來,天科院開展港珠澳大橋等國家、行業等重大工程科研項目400余項,形成一批重大創新和技術突破,取得國家專利軟件著作權近200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4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00余項,榮獲中組部、科技部等四部委聯合頒發的“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
榮獲“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
感動交通人物 凝心聚力 成就超級工程
習近平在兩院院士大會上講話指出,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創新從來都是九死一生,我們必須有“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豪情。以林鳴總經理、總工程師為核心的創新攻關團隊,一路披荊斬棘,大膽突破,以專業智慧破解港珠澳大橋遇到的一系列世界性難題,將不可能變為了可能,將宏偉藍圖變成了現實。
天科院泥沙科研團隊,作為港珠澳大橋科研攻關團隊的一部分,臨危受命,在急、難、險、重的關鍵環節發揮了關鍵作用。項目總協調人天科院原副總工楊樹森帶病堅持工作,帶領團隊攻克了港珠澳大橋深基槽泥沙回淤預報這一世界級難題,以高超的技術和強烈的責任感詮釋了新時代的開拓精神。
林鳴總經理和以楊樹森為代表的天科院泥沙科研攻關團隊分別當選2014年度、2015年度感動交通十大年度人物。港珠澳大橋建設過程中涌現了一大批勇于擔當、善于作為、敢于創新團隊和人物。
交通運輸部黨組書記楊傳堂為楊樹森同志頒發“感動交通十大年度人物”證書
林鳴在我院科技大講堂做港珠澳大橋科技創新報告
重整行裝再出發 繼續攀登新高峰
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大橋管理和施工等方面的代表時勉勵大家要重整行裝再出發,繼續攀登新的高峰。港珠澳大橋建設成功不是終點,在交通強國建設征程中,我國將在特殊重大工程建設、交通通道能力提升等方面要攻克一批關鍵技術,需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
懸浮隧道建設是中國科協發布的我國面向未來60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是面向未來、面向科技前沿、具有重大挑戰的世界級難題,是未來解決峽灣跨越、深海通道等重大交通工程的重要方式,對引領我國未來交通運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該項研究由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牽頭,聯合天科院、荷蘭隧道工程咨詢公司(TEC)、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等多家國內外一流的科研、設計和施工單位,通過產學研協同、國際國內同步平行的研究模式,共同開展攻關創新研究。相關試驗研究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
張華勤院長與林鳴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共同簽署《懸浮隧道工程技術研究合作協議書》
張華勤院長表示,天科院院將瞄準懸浮隧道難題打造國際創新基地。按照交通運輸部的統一部署,落實交通強國的戰略要求,緊抓交通運輸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服務水平提高和轉型發展的黃金時期,發揮“港口水工建筑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和“國家水路綠色建設與災害防治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國家平臺優勢,加大水運交通前瞻性、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和重大工程技術研究,繼續承擔“長江黃金水道建設”、“深中通道”和“深遠海建設”等國家重大工程的技術攻關,破解技術難題,提供技術支撐,著力支撐保障交通強國戰略目標,履行交通科研國家隊職責。